前一陣子,正好是指考完要填志願的時間,一個高中同學問我她妹妹是否該填財金系的問題。
很可惜,一來我不認識她妹,二來我不唸台灣的商學院,不知究竟教了些什麼;所以只能建議以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做考量。當然,後來她妹還是去唸了國立大學的地理系,而非私立的財金系。
放榜後,出現很多新聞說到錄取率創新高,18分就能進大學的新聞;自然,經濟學的供需法則又再次上場。這次先暫不論這很簡單的問題,而談談"大學生的素質"。
剛讀到一篇名為《大學生的素質,到底有多爛?》的文章,真讓人啼笑皆非。自己本身就是個大學生,但卻是個在NZ混的大學生,不知該慶幸自己的"先知遠見",還是也該覺得自己也該被歸為同類?
復活節假期時,Andy的爸爸回來,因為前一天我突然下決心要考CFA執照,第二天去時就聊了起來。他是HTC(曾是一度台灣股王的手機公司,這樣提示很明顯了吧)的主管,他說,現在就連台、清、交三校的碩博士履歷寄去,用人都還是怕怕的;當然,其他校的就更不在話下了(通常是直接扔到一邊)。然後聊到他家對面鄰居的小孩,在Massey唸金融,因為他一直都唸商科,所以已經畢業,但還要繼續唸Honourus。叔叔得知後,就說幹麻還繼續唸,趕快去賺錢有工作經驗比較重要!
當然,這讓我感到很奇怪,因為台灣的父母,一直都認為書唸的越高越多越好,怎會身為主管的他,居然大喊不要繼續唸?和之前的用人論調,不是有矛盾嗎?
原來,他指在NZ的教育下,即使只唸3年的大學,所學的還是比台灣學生多。 加上這裡的小孩,多在15歲開始就打工,自然工作態度等等,不會有太多需要擔心之處。
這下,我覺得台灣教育的確存在很大中國歷史以來的問題:一,求學問是為了「學而優則仕」;二,抱持著十年寒窗苦讀,只為一舉成名天下。但卻從未教給學生真實的學問,例如,如何去生活、如何去思考、如何去運用所學的知識。
所以數學、物理到化學,什麼公式都要背下,做很困難的"手動"運算;當國外(至少NZ來說)都有公式表、可以用計算機,台灣卻還在填鴨。
並非填鴨式的教育不好(你不能否認,如果不記下,又怎麼去用,既然記不得,當要用時又怎會想起?),而是究竟學的"初衷"是什麼?
是為了訓練一堆記憶、心算能力很好的人,還是為了要懂得去應用? 當然,我以為是後者吧!
那這樣,為何不提供公式表和能使用計算機呢?
當然,並不是有公式表、計算機後,就能完全解決問題。
主要是要讓學生能要真正應用!
舉例來說,矩陣大家高中都學過,但你知道其實它可以用在庫存管理、如何切紙以減少浪費甚至到如何將貨物利用每一吋貨櫃的空間嗎?
物理所教的鏡射原理,可以用來算你需要多大的鏡子就能在特定距離照出全身像;生物裡使用染色體決定親子關係......
其實,科學也可以很生活化,只是,學校有告訴學生嗎?
其實問題不只出在學校上,學生以及父母到整個社會,都有責任。
以網路成癮症來說,不也就是社會(開發網路遊戲的廠商)所引出來的問題?父母沒有給予一定的限制也是另一個加重症狀的幫手。
批評大學生不讀書,但請問一下,那些提筆寫文章還有為人父母者,你們自己每個月又讀了多少書?豈有以一套標準要求他人,另一套標準要求自己的!
因為少子化,又出身於沒有戰爭、物質富裕時代的我們,很多生活、為人處世上的問題,不也是長輩們寵出來的?只要唸書就好,其他事都不用做、吃米而不知米價。
前輩總是這樣批評後輩,程度不夠好、努力不夠、認真有待加強.......
但想想,這些"前輩",不也曾是"後輩",也受過同樣的評語;只不過,長江後浪推前浪,他們成為前浪了,就以這些來"還"給後輩(因為已經沒有前輩了)。當然不置可否,因為時代不同,所受教育、環境和訓練也不相同,似乎後輩永遠差前輩一截;難不成,要回到古代教育?
我想,這是時代的問題;也許現在你就在感嘆差你幾歲的(堂表)弟妹程度和你同齡時也是不能相比。
只是,如同壞學校裡有好學生,好學校裡有壞學生般;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
但學習新知確實很重要,記得,當你停止學習時,你就死了。
Wednesday, September 05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