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頓:「勝利者,往往是從堅持最後五分鐘的時間中得來成功。」
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,考試要結束的最後15分鐘,敲計算機檢查數字,才發現有錯的地方,此時立可白已無上場之地,直接用筆劃掉比較快,然後再寫上正確的數字。
這裡期末考,短則2小時,長則3小時。這還只是真正動筆寫的時間,若加上15分鐘的閱讀時間,那考試還真是一種體力馬拉松!
所以,面紙、水、備用的筆和計算機,是每間考場必備的,只要手舉起來,要的東西就會送到。去廁所也是一種享受,因為必須要有一個監考人員陪同出去,當然,學生證也得跟著進出考場。
在台灣,考過的試,大大小小也很多次,也許,人生到此為止,考試的經驗遠比出門遇到下雨天沒帶傘還要多。
不論人數的多寡,考試的內容為何;台灣的考生,只有在陪考的家人裡受到最好的對待。
考場裡,既無面紙,也不能喝水,更別說中途離席去解決內急。總之,考生就該是沒有生理狀況的應答機器。
相較之下,這裡的期末考就像是種神聖的儀式;專業的監考人員(基礎上都是老先生和老太太,真不知學校如何去找到這麼多的人出來,因為每個考場,基礎上會有3個監考人員以上;別說同時段,還有20~30個考場一同進行)。考場位置,也是在考前一天5點後才會公佈,至少,像"史上最大作弊戰爭"那種作弊的方法是不可能的。 另外,因為i-pod的流行,現在也和手機一樣,被明文列為考場違禁品,每間考場還有手機偵測器待命……
你以為時間這樣長,一定綽綽有餘吧! 答案是錯了,往往,連我,以為進度掌握的非常好,但進入最後半小時和15分鐘要結束考試時,才發現有錯,然後匆忙改。
以為時間已過了很久,但抬頭看時鐘或黑板(這裡黑板上會寫上時間,每十五分鐘為一單位,過了會被劃掉,最後半小時和15分鐘時,監考人員會提醒,因為最後15分鐘不能離場)發現其時過的很慢;但奇怪的是,錯誤往往最後5分鐘會突然被發現,或是之前沒想到的解法和東西會出現,然後就是一陣塗改、疾筆和敲計算機,直到滿意時,也離最後幾十秒不遠了。
我想,牛頓這句話,的確很適用。
會計老師說的很好,一學期的努力,取決於這3小時的考試,所以,何必提前離場? 不如早點寫完,仔細檢查一遍(一遍後時間還有剩,那就再檢查一次吧!)或者把答案弄得更加完美(以得滿分)。
考試其實真的是一種策略的應用,如何答題讓答案看起來很好,如何在3小時倒出所讀和所學的東西,如何掌握答題的時間…
沒有寫的題目,定是零分;有寫過程和答一部分,必定會得到一些分數。
所以,台灣,數學全以答案或選擇體為主,實在是不知該說是靠運氣還是實力答題? 即使你知道如何解,卻因眼花選錯選項或過程出現小錯誤而陰錯陽差答了另一個選項,總之,下場還是零分…
這樣下來,所教育出的學生則是完全截然不同;一是只注重結果,不論過程;另一個則是過程和結果都很重視,但不會因為答案錯,就將全部的努力過程否認。
人生,難道只要看結果就好? 那套句凱因斯的名言: In the long run, we are all dead! 結果又有何用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