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這裡隨處可見的鳥類,最常見的是麻雀、鴿子到海鷗,還有兩種我叫不出鳥類。
兩星期前,週日開始去學校餵麻雀;不是我有愛好鳥類的習慣,而是因為往往帶的麵包無法吃完,因課一上就到晚上6點,又只好將剩下的麵包背回家。一星期下來,居然累積了很多剩下的麵包(因為潔癖的關係,總怕再吃了那些剩下的麵包會壞肚子,所以就都放在冰箱裡),怕浪費食物,正好星期天去學校唸書,可以趁空拿去餵鳥。
印象中,台灣的鳥似乎相較這裡下,稀少的很多,麻雀也是,鴿子就更不用說了。不知是否因為中國人只要是"背朝天"的生物都吃的原因。因為小時後我也吃過兩次燉鴿子,說是吃了後氣管會比較好(雖然我知道中醫上的確對於不同肉類,有不同療效的形容,但我還是很懷疑,因為若分解後,也不過就是蛋白質,頂多胺基酸種類有些不同罷了。但在台灣鴿子還可以當成一種運動明星來養,麻雀也可以烤來吃......)
因為連續兩週都去餵了麻雀,觀察之下,發現,麻雀的確是"膽小,膽小!" 只要風吹草動、有奇怪的聲音或人走過,就會放棄食物快速飛到周圍,等"風聲"過了,又再次爭食。
今天為等桌椅,洗衣服等等,邊看書下,就在家裡耗了大半天;想想還是出門去對面的Railway Campus前的廣場餵鳥、曬曬太陽的好。
那裡也是我意外發現有一堆鳥類的居所。
只是當手中的麵包捏成小塊扔出,沒多久就出現一堆鴿子,然後有幾隻海鷗在一旁"虎視眈眈",沒多久就下場爭食,幾乎快打起來。 第一次前後被一堆鳥包圍,每扔出一次,就有一堆鴿子向我往前走來,我就慢慢退後,因為害怕牠們該不會為食物發狂下,群起攻擊起我來。袋子裡的麵包,也解決了一半多。
小心的繞了一下,找到只有幾隻麻雀在的地方,到出剩下的碎屑,保持安全距離,看著牠們爭食。
突然間,在鳥類我也看見不同的個性。麻雀不計較食物的大小,在體型上佔有優勢(因為離地面比較近),視力比其他鳥好,總能找到碎屑的食物來吃。鴿子體積較大,但行動卻不如麻雀敏捷,有時顯得呆頭呆腦,視力不好下,只能等大塊的食物。海鷗攻擊性強,可以為食物而和其他的鳥類打架,靠的是體型上的優勢吧!但卻也是只吃大的食物,不屑小的。另一種體色是棕色、尾巴處有對稱的白色,喙是黃色的鳥,則是默默在最外圈等著,但通常什麼也沒得到,牠們也似乎不在乎。
我想,觀察動物,可以看到動物的本性。
但說起來,我還是比較喜歡餵麻雀,因為體積上不會給我有壓迫感,也不會咄咄逼食。
第一次去餵鳥,是國中去美國在一次早晨下,去餵鴿子,第一次,新鮮感很重,後來就嫌煩。
後來去澳洲,到了一個鳥園,可以在圓盤上放鳥食餵鸚鵡(很特殊的一種,記得羽毛顏色很鮮豔,有紅色),我害怕被鳥纏上,就在一旁看別人餵。
又到了一處動物園有袋鼠可餵,我還是沒敢伸出手。
記得有次和Andy以及他爸媽到一個鳥園,玩起一隻全身白羽毛、頭上是金黃色冠的鸚鵡,到最後,差點纏上Andy媽媽不肯下她的手。
所以,動物還是不要太靠近的好,獸性難測。
Wednesday, August 29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