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September 03, 2007

The wizard of oz


昨天下午在陽台往左看,意外發現這張廣告,當然和接下來的內容無關。
題目中文其實就是《綠野仙蹤》,這個童話故事,不只在書上可讀,卡通也有;我是沒讀過這本童話,但卡通斷斷續續看了不少。基本上故事是說一個名叫桃樂絲(Dorothy)的小女孩,住在堪薩市的叔叔嬸嬸家,一場龍捲風將她帶到了一個魔法世界,然後在去尋找歐茲大王的路上,結交了稻草人(scarecow)、錫鐵人(tin woodenman)和一隻膽小的獅子(lion),就這樣走在金黃色的磚上一路到了綠色的翡翠城(Oz).....
究竟我想要說什麼呢?因為這個故事其實已經有很久的歷史,是在1896年的美國大選後所創造出來的,每個角色其實有著不同的代表意思:桃樂思代表美國的傳統價值;稻草人是農夫;錫鐵人是工業工作者;獅子代表William Jennings Bryan--當時美國總統民主黨的總統提名人;金黃色的磚是金本位(gold standard);翡翠城是Washington;綠色的玻璃代表大家看世界是透過錢;歐茲大王是共和黨的總統提名人William McKinley。
那時美國正在通貨緊縮,所以William Jennings Bryan提倡雙金屬本位(bimetallic standard,加上銀做為貨幣),因為加上銀幣的話,錢的數量會變多,這樣就能結束通貨緊縮;William McKinley後來贏了選舉,而他是堅持金本位。
究竟通貨緊縮(deflation)和通貨膨脹(inflation)的問題在哪裡?
想像一下,你借了20萬的學生貸款,在你大學畢業後,要開始償還。正巧,你遇上通貨緊縮的時代(物價一直掉,所以你的薪水也一年比一年少),這下你要還的金額卻依然是20萬加上利息,你其實比借錢之前,還給銀行更多錢!銀行則賺了更多,你卻賠了。
將對的,如果你正巧遇到通貨膨脹(物價一直漲,你的薪水也連年增加),最後你還給銀行的錢其實比預計中的少,你賺了,銀行則賠。
總結,通貨緊縮的時代,貸款人(creditor)是輸家,借款人(lender)是贏家;通貨膨脹則相反。
當然,現在沒有國家用金本位(拿紙鈔去銀行就能換成等值的黃金),貨幣只不過是政府在紙上寫的合法價值罷了。
沒想到,一個童話故事,背後卻隱藏了一個經濟故事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