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23, 2007

信用卡在手

記得以前聽過很多關於廣告有了信用卡之後,人生會多好之類的,當然廣告詞也還真是好的驚人!
雖然身邊的同學陸續都有了信用卡,在一個月以前,我之前的網購到住飯店check-in都是用別人的信用卡(當然之後我還是還她們相等的錢),也不覺得有信用卡到底好處在哪裡。
上個月跑銀行非常的勤(因為某些原因),然後居然在一次機會下,行員幫我申請一張信用卡(其實照理說是不會準,因為一我沒有NZ身分,二我還只是學生,沒收入),加上一直到3星期前,我都處於不知未來該住哪的情況下(所以郵記地址寫Angel家)我也根本沒心思去想這件事(反正可有可無,對我沒差)然後是意外的收到卡片!
當然,其實根本也沒有什麼特殊感覺,和我用的金融卡沒什麼兩樣,只差VISA這四字在上面(而且還是最低等級的信用卡,額度最低;不過,我好像也沒資格抱怨)。
真正第一次使用,是去買衣帽架時(因為光是付書桌和椅子的訂金,就差不多吃掉我常用帳戶的錢了),然後是發現它漸漸變成我日常支出的卡片。
究竟是因為我日常的帳戶完全沒錢?還是我只是想用信用卡?前者不完全對,因為還有一些錢,但其實你也可以說根本就和沒有錢是一樣;後者,是因為我考量到現在銀行高利息下,可以先用信用卡買東西,一個月後再付錢,有利息可賺為何不?(這恐怕開始讓你覺得矛盾,既然錢的數目和沒有一樣,那又哪來的利息?當然,如同Cindy形容我"狡兔有三窟",我當然不會只有一家銀行帳戶:P)
記得有一晚,我曾為了Angel花錢沒節制,沒有記帳的習慣,而唸了她2小時。當然,我本身也是那種沒記帳習慣、隨心花錢的人。那我有何資格說她?喔!這是因為我的物慾很低(不喜歡出門在外吃飯,嫌過油、過鹹....,另外就是是價格;雖然我媽老會不時說要我偶爾去上飯館,但我就不喜歡,其實外面同樣的菜色,一餐下來光是價格,就夠我吃上一星期以上的各式水果;即使是魚肉類,也一樣。那幹嘛出門吃飯?買回家煮比較好!另外,不喜歡逛街,即使逛了,也不見得可以讓我掏出錢來;國中時,每年會和堂弟妹去逛街一次,有一年堂妹在大人面前給我的評論是:和我出門逛街,想要買東西,被我分析完後,最後什麼也不會買!),加上我習慣刷卡(這裡稱EFPOTS,全名不記得,其實就是用金融卡直接消費,若形容,是7-11的 i-cash!只要你帳戶有錢就能消費!),每個月會寄來明細,那時就可以算究竟錢都花在哪裡。(所以我不需要一筆筆的記帳)
現在這幾天在讀Undercover Economist,這本書開頭就在說消費,和如何聰明消費,讀完後在做筆記重點吧!其實,我發現我的購物思考方式真的和經濟學家一樣!
因為信用卡,我想到之前看的經濟學小說裡的經濟學家說過 :他的一般銀行帳戶(cheque,沒利息的),只要超過500塊(美金)就會將多餘的金額放在有利息的帳戶裡生利息(這是因為複利的威力強大!)我也是這種想法!(也許你沒有利息的銀行帳戶也不該超過500塊!)
其實台灣真該引進用金融卡就能消費的制度(真不知為何信用卡可以,金融卡不行?明明前者沒錢,會有可能還不出來,成為卡債;後者有錢,卻不能用?) 這樣,一來減少用現金交易,二來,不需一筆筆記帳(若要我這樣做,我也不可能做到,不論是週記或月記都一樣!因為我很懶!!!你不認為與其花時間敲下每一筆的花費,小到連幾十分錢都要--台灣是一塊為單位,不如乾脆每個月初先領出固定一筆錢,分裝在4個信封袋裡,一星期只能花一個信封袋來的快些嗎?這樣還能算出自己一星期省下多少!這種最基本的心算加減,快速多了吧!至於大筆的額外支出,就該特別紀錄就好;不然到最後,還真是媽媽的記菜錢帳本吧!)
嗯,其實上面的記帳方式,我覺得是比較實用的!我回台灣也就用這種!不會老不知道錢花了多少!
想起讀過,其實人類並不適合做複雜的運算,那用固定的金額,從剩餘的錢,不就可以知道總共花了多少嗎?(當然,除非你要的不是總合,而是分條分類;我認為這根本沒意義!究竟你在乎的是花了多少?還是花在哪?我想多數人想知道的是前者,難不成你會把一碗飯,一粒粒米的夾著吃?)

No comments: